对于经常玩文玩手串的朋友来说对“包浆”这个词并不陌生,我们每天在不停的盘玩手串的时候,追求的就是“包浆”包浆是古玩行业专业术语,也就是说包浆不仅是我们玩文玩的精髓,还是是每一个玩友盘玩文玩所要追求的目标,其实包浆并不是文玩的专有名词,他还经常出现在古董圈里以及我们日常的生活中。
包浆是什么?
按照字面意思来看就好像物体被包裹成了一层膜似的,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包浆是因为物体的本身和环境或者是人体分泌的油性物质渗入到物件里,经过长时间的抚摸之后产生的。所以包浆是因为不断向物体内部浸润的结果,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向外堆积产生的。
文玩古物的包浆:指文物表面由于长时间氧化形成的氧化层。“包浆”其实就是“光泽”,专指古物器物经过长年久月之后,在表面上形成这样一层自然的光泽。不止瓷器、木器、玉器、铜器、牙雕、文玩、书画碑拓等纸绢制品都有包浆。
包浆也分为不同,有的是刻意形成的包浆,比如说纸皮核桃可以盘玩出包浆。但也有一些包浆是不经意形成的,白云观祈福猴被摸出莹润的光泽,这也是包浆。
为什么包浆看起来都油亮油亮的
其实这和我们长期盘玩一个物件,手上的汗液和油脂的堆积达到了一种类似于抛光的过程的原因。而且一般这个过程越久,就越能够折射出诱人的光泽。那么包浆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包浆除了能够让物件更好看之外,也是影响鉴定年限的一个因素。
文玩圈中有很多人都喜欢用包浆来辨别物件的新旧。收藏界也是这样,许多鉴定师也是通过光泽来鉴定物件是否是新的,而那个光泽就是我们所说的包浆。所以说,包浆是无处不在的,包括我们平时的家具等等,在长期的接触之后也都会形成包浆。
包浆形成的原因
这种类似清漆罩过的光亮,却又不是用清漆抹、用蜡打、用椰子油擦、用皮鞋油搽所产生的浮光。它更精光深邃,使得竹、木、瓷、石这些非玉的东西,都呈现出玉石般的珠光宝气,灵气四溢。这就是藏家们所说的“包浆亮”。
没有一本专著专门论及传世古玩形成“包浆”的成因。有的书上谈到,紫檀、红木、黄花梨、铁梨木等一些高档木材,本身有些油性,年深月久,油质外泄,和空气中的尘土、人们触摸的汗渍,互相融会成了“包浆”。这种说法,似乎还有些科学道理。
那么,玉器、印石、铜件、砚台,瓷器呢?
尤其是还有古籍善本以及传世字画,在这些古玩艺术品上,本身并不具有“油性”,但也会出现“包浆”,就比较令人费解了。然而,事实是这些非“油性”的传世古玩上,确实也会出现“包浆”,但比起木器家具来,要不明显得多,而且较难辨别。尤其是瓷器的“包浆”,更加难以辨认。
其实,玉器、印石、铜件、砚台、瓷器等传世古玩之所以也会出现“包浆”,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长期把玩、擦拭的结果。由于成千上万次把玩和擦拭,把这些器物表面磨擦得十分平滑,因此变得光鉴可以照人了。
也因为这原因,一些小器件,如玉佩、鼻烟壶、砚台、印章、核桃雕件等等,人们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频繁,“包浆”也愈加明显。当然,这里也因为人们手上和身上的油汗附在上面,年深日久,帮助了“包浆”的形成。
所以,一些较大型的瓷器,如瓷瓶、瓷罐,人们不可能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时候空气洁净,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尘数次,也就更难形成“包浆”了。如果你轻易地认为这种瓶罐由于缺少“包浆”而断定是新货赝品,那就像竹篮打水,永远要“漏”定了。
古钱传世日久,表面在空气中产生的一种色泽,也称包浆。这种包浆呈古铜色或黑色,真者沉着,伪者飘浮,一般年代愈久,颜色愈深,虽是极薄一层,但煮洗也不会脱落。伪造包浆是放在煤烟、油烟上熏黑,再上蜡打光,如用开水洗刷,伪浆便会失去。
包浆文化
包浆既然承托岁月,年代越久的东西,包浆越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新买来的竹席,不论打磨得多少光滑,都不算有包浆,但老祖母睡了五十年的竹席,包浆红亮不待言说。新锄头的把柄没有包浆,老农民的锄头柄,无不包浆厚实。
它是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渍,或者土埋水沁,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它滑熟可喜,幽光沉静,告诉人们这件东西有了年纪,显露出一种温存的旧气。那恰恰是与刚出炉的新货那种刺目的“贼光”,浮躁的色调,干涩的肌理相对照的。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