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高温黄釉。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黑釉,初似为烧黑釉瓷过火而出现的特殊品种,并非有烧造。釉下五彩瓷为醴陵所创,保持了手工制作的特点,需经过选材、制泥、拉坯、注浆、素烧、彩绘、上釉、高温煅烧、校型洁面、焙烧等10大环节、60多道工序,方能成器。
茶叶末釉始烧于唐代,当时的耀州窑曾大量烧制,唐宋时期,山西浑源窑和北方地区一些烧黑釉的窑场也有烧造。常见的产品有执壶、缸、钵瓶、罐、盏之类。而清代景德镇仿烧则十分成功,一跃成为名贵的色釉品种。景德镇清代烧成的茶叶末釉多数为琢器陈设瓷器。从传世实物看,以雍正和乾隆时期产品为多见,雍正茶叶末釉偏黄的居多,乾隆茶叶末釉则偏绿的居多。
茶叶末釉的造型特点,多是仿青铜器的比较多,如炉、 罐、 瓶等, 浑厚古朴, 气质高雅, 有自身的素质美为装饰效果, 一直是中国陶瓷中稀有的艺术釉品种, 1957年上海文汇报曾撰文介绍淄博茶叶末釉, 被誉为世界陶瓷珍品。
釉下五彩瓷制作工艺流程
选材:包括选泥、选釉。要求瓷泥黏性更强、色度更白,含铁及其他杂质要少。釉下五彩瓷是高温瓷,要求釉料耐高温,基础釉料为长石和石英,按不同的表现色,釉料配方不同。
制泥:制泥过程精细,注重除铁除杂。水斗(臼)碎泥碾出的瓷泥所制作的瓷坯,在烧制过程中不易变形,优于球磨机碎泥。
拉坯:釉下五彩瓷的成型方法主要有拉坯、注浆两种方式。拉坯是一种古老的技术,在转动的轮盘上,手工将可塑泥拉制成各种形状的坯体。
注浆:利用多孔石膏模具能够吸收水分的物理特性,将陶瓷粉料配成具有流动性的泥浆,注入多孔模具内(主要为石膏模),水分被模具(石膏)吸收后便形成了具有一定厚度的均匀泥层,脱水干燥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坯体。
素烧:陶瓷生坯在800℃-900℃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使坯体具有一定机械强度。
彩绘:在素烧后的陶瓷生坯上,用陶瓷颜料绘制彩色图案或图画。醴陵的釉下五彩艺术瓷大多采用双勾分水的技法,将陶瓷颜料绘在陶瓷生坯上。
上釉:将釉料施于陶瓷坯体。釉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研磨制成的,经过适当温度煅烧使其玻化,能增加制品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和电介强度,还能美化器物,便于擦拭,不易被灰尘杂质侵蚀。
高温煅烧:瓷坯经彩绘、上釉之后,将其装入窑炉进行高温煅烧,温度一般控制在1380℃-1400℃。醴陵烧窑使用的燃料经历过固体燃料(柴、煤)、液体燃料(石油)和气体燃料(天然气)三个阶段。现在基本上采用气体燃料,气体燃料使温度更加可控,且环境污染更小。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