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王朝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加之后来的商代、西周和东周(包括春秋、战国),被统称为”夏商周时代”,在这一期间经历了大约2000年左右的时间。在河南郑州等地商代遗址,就发现了很多带釉的瓷尊、瓷罍和瓷罐等,以及这些器物的碎片,胎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千度以上,叩之有金属声。
此时,我国的烧窑技术有了很大改进,馒头窑的出现更改善了窑内的烧成气氛,对提高陶器质量十分有利。而且,窑室底部宽度可达1.8米。同时,根据不同的产品,其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
进入西周以后,窑炉顶部还出现了烟囱。这个创举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热力利用更加有效,还可以调节空气和火焰的流速,使火焰性质得以控制,烧成温度可达1200摄氏度。所以说,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有一部分陶器开始用高岭土做胎子的原料,并经过淘洗提高了三氧化二铝,降低了三氧化二铁的含量。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提高温度,使胎质坚硬致密、不渗水;另一方面可以使胎的颜色由深变浅,提高了洁白度。
陶器的器表再施用一层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温釉,并经过13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烧制,使胎釉结合在一起,这时候这些器物已经具备了瓷器的雏形。
但当时制作工艺水平仍比较低下,胎中还是含有一定量的铁分,再加上在略低的温度中烧结,颜色较深、透光性较差。又因为工艺不稳定,铁含量和燃烧气氛不能自如地控制,釉色也不好掌握,所以此时的瓷器还是具有一定的原始性,这就是原始青瓷。
基于此,学者们借用人类社会初始阶段被称”原始社会”的习惯,把这种人类刚发明的、低级的瓷器称做”原始青釉瓷器”或简称”原始青瓷”、”原始瓷”。
原始青瓷的烧造成功是我们中国瓷器诞生的标志,一部完整的中国瓷器史也就从此开始书写。
由于原始青瓷的原料处理和坯泥炼制还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因此胎料中杂质比较多,会产生裂纹,导致釉色不稳、薄厚不均,并且有露胎流釉等现象。
此时,陶器的造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模仿当时流行的青铜器造型,以尊、篮、瓮、匜、盂、豆、钵、鼎等为主;另一类是民间使用的生活器皿,如罐、盘、碗、壶等。装饰纹样有水波纹、云雷纹、方格纹、叶脉纹、席纹、网纹、圆圈纹、曲折纹等。
我国最早的色釉萌生于商周时期,也就是与器物本身一起烧成的高温釉。到了汉代,人们才成功地发明了低温铅釉,即以铅的化合物为基本助熔剂,用70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烧成的釉。那时,釉的着色剂为铜和铁,前者可烧出翠绿色,后者则呈现棕红色或黄褐色,大都釉层清澈透明、表面平整光滑。
原始青瓷甬钟
[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葬群出土.鸿山博物馆藏]此甬钟造型古朴、庄重,系仿造青铜甬钟的制式而刻意烧制的,由于它近似于瓷,质地坚致,故而叩之有声。
原始青瓷是陶向瓷过渡时期的产物,它的诞生与青铜时代几乎并行,早在商代原始瓷就已被用于生活,两周至战国广为流行。这期间的原始瓷与青铜器一样属于贵族阶层的专用品,因此象征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
甬钟,原为青铜打击乐器。在周代推行并崇尚礼乐制度下,甬钟是大型祭祀或礼仪场合必备的礼乐工具,它和编钟、缚钟等同为打击乐器。甬钟在伴随着西周灭亡后而消失,直到春秋战国时才得以恢复。
江南地区是中国原始青瓷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春秋战国时这里小方国为数众多,由于南方青铜严重缺乏,因而许多青铜制式的物件都由原始青瓷替代,这就造成了春秋战国原始瓷远多于北方的现象。在南方早期贵族墓葬中,几乎都有原始瓷出土,尤其是在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群墓中出土的原始青瓷数量多的惊人,器物品种异常丰富,其中就包含着甬钟在内。这批制作精美、品种齐全的原始青瓷的大量出土,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礼乐及丧葬习俗等成因,有着极其重要的科研和考古价值。同时对原始打击乐器的研究,会对中国古代司乐制度及音律等产生重要影响。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