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青瓷知识大全
青釉瓷器是我们古代瓷器中历史最为久远、也是体系最为庞大的一类瓷器。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青瓷几乎就是瓷器的代表。在白瓷出现并发展成熟之后,这种情况才开始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读者对唐宋之后的青瓷更为熟悉,而对唐代之前的青瓷发展过程了解有限。其实,从汉代烧制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到唐代”南青北白”格局的形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器发展历史是一段重要的过渡,在这段时间里,瓷器的烧制技术不断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越,为唐代之后瓷器工艺的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瓷器也是在这个时代以它优越的材质条件逐渐代替了漆、木、竹、陶和金属制品,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于这段历史时期青瓷的烧造重心主要在江南地区,我们就以六朝(东吴、晋、宋、齐、梁、陈)来限定这段时期青瓷的烧造历史。六朝青瓷的面貌独具特点,以后大家去博物馆看展时就能轻松分辨出他们啦!
窑口
讲瓷器不得不说到”窑口”,窑口其实就是瓷器的产地,两千年来我国大江南北出现了众多窑口,这些窑口的崛起、发展和衰落各有早晚,各个窑口出产的瓷器也特点鲜明、各有千秋。我们熟悉的宋代”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窑”指的都是窑口。
浙江是我国瓷器的重要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之一,也是青瓷的故乡,今天我们提到的该时代出产青瓷的窑口大多分布在浙江地区。
越窑
越窑是青瓷界的大佬,讲述青瓷的开篇总绕不过它。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称赞说”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更是越窑青瓷的名片。
当时越窑的主要产地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唐代通常以所在州的名字来命名瓷窑,所以定名为”越窑”或”越州窑”。
越窑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经过三国、两晋、到南朝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是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很广、产品风格一致的瓷窑体系,也是当时我国瓷器生产的一个主要窑场。
越窑青瓷是青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种类之一,它的质量最优、影响最广,越窑青瓷产品覆盖了茶具、酒具、餐具、文具、容器、盥洗器、灯具、卫生用具和殉葬用的冥器等绝大多数用具种类,种类繁多、样样齐备。
婺州窑
婺州窑在今天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所烧制器类比越瓷少,三国、西晋时期以烧制日用器皿为主,另外也烧制冥器。东晋以后冥器已经不见,南朝时碗、钵、盏的数量增多,同时出现了盏托。婺州窑的一大贡献是首先成功运用化妆土。
瓯窑
瓯窑在浙南的温州一带,从考古发现来看,它的制作也不及越窑精细优美,供应范围没有越瓷广大。瓯窑瓷胎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装饰比较简单,可能是潘岳《笙赋》所谓”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中的”缥瓷”。
德清窑
德清位于杭嘉湖平原的西端,南与余杭县相邻,北和吴兴县接壤,天目山脉横亘其间。
德清窑兼烧黑瓷和青瓷,以生产黑瓷为主。德清窑最出色的黑瓷产品,釉面滋润,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德清窑造型风格与婺州窑相似,轮廓柔和不似越瓷挺拔。
德清窑烧造历史并不长久,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初期结束,共一百多年,由于黑瓷深受人们喜爱而运销江浙、四川多地。
时代风格
瓷器的风格主要受时代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尽管各个窑口的产品各有特色,在同一时期依然显示出相似的时代风格。这里我们以越窑为例,简单分析一下各个时代青瓷的风格特点。
东吴
三国时期的青瓷仍保留着汉代的许多特点。一般来说,瓷器的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极少有流釉或釉层剥落现象。
这个时期青瓷的纹饰、造型风格都深受汉代铜器、漆器的影响。纹饰偏简朴,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和耳面印叶脉纹等,晚期出现了斜方格网纹,并在谷仓上堆塑人物、飞鸟、亭阙、走兽或佛像等,装饰趋于繁复。三国时期的瓷器种类花色比汉代大为丰富。
西晋
西晋立国不久,青瓷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瓷器质量显著提高。这个时期青瓷的胎质、釉色和造型装饰与三国、东汉时期都有差别。胎骨比之前稍厚,胎色较深。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
品种大大增加,日常所需器形大多完备,用于随葬的冥器也有增加是六朝中花式品种最多的。器形矮胖端庄、稳重大方,很有气魄。
东晋
东晋初期,青瓷保持西晋时期的风格,东晋中期以后青瓷生产出现普及趋势,瓷器器形趋向简朴实用,装饰大为减少。三国西晋时期一度大量生产的冥器基本上停烧,主要以日常用具为主。东晋晚期开始采用莲瓣纹,西晋后期出现的点褐彩在此时得到普遍应用。
东晋越窑系青釉褐斑四系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朝
南朝时佛教盛行,莲瓣纹成为瓷器的主要装饰,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是褐点小而密集,与东晋时有差别。釉色普遍偏黄,开冰裂纹,容易脱落,胎釉结合情况不如东晋。
典型器形
六朝青瓷的造型很有特点,有的器形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的器形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迭中还发展出不同的风格,而有的器形在之后的朝代里得到了继承、展现出新的变化。
魂瓶
亦称”皈依瓶”、”谷仓罐”、”堆塑罐”,古代随葬冥器。前文我们说到,三国西晋时期瓷质冥器非常流行、曾大量生产,魂瓶就是其中代表。
魂瓶来源于汉代五联罐,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半部分为平底罐,罐腹或为素面,或模印、堆塑出鸟兽、佛像、铺首等;上半部分为屋宇楼阁、鸟兽、人物、佛像等各种堆塑,或有纪年铭文。
虎子
又称”楲”,形若伏虎的一种器物,用途有水器与溺器两说。迄今发现最早的虎子是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的黑皮灰陶器。此后先秦墓中出土过漆、铜、陶质的虎子。
瓷质虎子流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早期造型呈卧虎状,昂首、张口、鼓目,四足屈蹲,背部提梁或若绳索式;或塑呈一小型奔虎状,腹侧刻两翼。中期之后造型渐趋简单,器身与扁罐相似,肩部有向上倾斜的直筒口,素身,极少纹饰。至晚期虎首与四足逐渐消失。
鸡首壶
因壶肩部塑鸡首形而得名,亦称鸡头壶、天鸡壶、罂。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多为实用,后者是冥器。
西晋时期鸡首壶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东晋中晚期把手上端装饰龙首和熊纹,器形优美。隋代之后鸡首壶几乎匿迹。
盘口壶
鸡首壶的器身就与盘口壶很相似,盘口壶口沿上折,长颈,球腹,平底。造型源于西汉的喇叭壶,流行于东汉至初唐,器身由矮小向高大演变。肩部通常饰双系或四系,东汉为环形,三国、两晋为桥形,隋之后渐成条状。
除了上述的几种典型器形,还有几种器形是这个时期非常流行的,这些器形我们在往期推送中都曾提到,比如《知否》中提到的”盏托”、”水盂”、”熏炉”,《小戏骨》中提到的唾壶,还有油灯、槅等等。
六朝时期的青瓷发展为后来瓷器艺术的成熟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既展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又对之后的瓷器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不容小觑。通过今天简单的展示,现在你能辨认出六朝青瓷的面貌了吗?
六朝青瓷的特点及鉴别方法
所谓青瓷,其釉是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的高温石灰釉,这种釉含2%的三氧化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时呈青色或青绿色,故称青瓷。青瓷是中国瓷器中最古老的品种,可以说青瓷的起源就是中国瓷器的起源。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勤劳聪慧的商代先民就烧制出所谓的”原始青瓷器”。东汉晚期,长江下游地区的古越国人(今浙江东北部地区)烧造出了成熟的青瓷器。两汉及以前的青瓷被称为早期青瓷,这一时期青瓷的总体特点是原料处理和坯泥炼制还比较粗糙,釉色不稳,工艺简单。六朝时期是中国青瓷烧造的蓬勃发展时期,这时的青瓷烧造地域已扩大到江、浙、闽、赣、湘、鄂等省。各地瓷窑烧制出了各具地方特色的青瓷产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六朝是指吴、东晋、宋、齐、梁、陈这6个先后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朝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南、北分治的南北朝,六朝属南朝政权,之所以称六朝青瓷,是因为这一时期大部分烧造青瓷的窑场都在六朝统治下的南方,但这一时期里,中国北方也有青瓷烧造,因此,六朝青瓷泛指三国、两晋、南北朝这300多年历史时期的青瓷。
六朝青瓷的釉料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铁为主要呈色剂,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东晋青瓷胎骨坚实、釉色匀净,以淡青色为主。西晋使用化妆土成功,外观更为饱满柔润。东晋青瓷的生产趋向普及,而且在质量上有明显提高。南朝青瓷胎骨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釉匀净透明,多为淡青或淡绿,有的泛黄。北方青瓷于北魏晚期开始烧制,胎呈灰白色,釉色深浅不一,多为青褐、青黄色。
六朝青瓷的产地以南方为主,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其中以浙江的越窑为中心,另外还有均山窑、瓯窑、婺州窑等著名的青瓷窑场。
越窑施六朝青瓷的最主要产地,也是代表六朝青瓷烧制工艺最高成就的瓷窑。越窑主要分布在浙江绍兴、上虞、余姚、宁波一带,这一地区历史上曾是古越人的居住地,春秋时为越国,唐代设越州。这里的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到六朝时得到了迅速发展,是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广阔、产品风格相近的瓷窑体系。”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碗,越州上……越瓷类玉……越瓷类冰……越瓷青……青则益茶。”
越窑青瓷基本上拜托了陶器与早期青瓷器的工艺传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成型方法上,除轮制技术有所提高外,还采用了拍、印、镂、雕、堆和模制等,烧造了众多新颖的品种,使瓷器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东吴时,越窑青瓷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有的胎较疏松而呈淡黄色,釉以淡青为主,间或有青黄釉、黄釉。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纹饰有弦纹、水波纹等,晚期出现斜方格网纹,在一些器物上堆塑人物,神佛像,飞鸟走兽等。
西晋时,瓷窑激增,青瓷的产量和质量均明显提高,青瓷的胎质比以前加厚,胎色变深,呈灰色、深灰色,釉呈青灰色,釉层厚而均匀。这一时期是青瓷花式品种最多的时期,除日常用具层出不穷外,明器也大大增加。纹饰有弦纹、斜方格网纹、连珠纹,还有忍冬、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
东晋时期,青瓷生产出现了普及的趋势,但器物的造型逐渐趋向简朴,装饰大为减少,明器也极少见,纹饰以弦纹为主,水波纹减少。西晋晚期出现的褐色点彩装饰也广泛流行。另外还出现了受佛教艺术影响的莲瓣纹。瓷胎色偏浅,釉色略偏黄。
南朝时,越窑的烧造扩大到浙西北的吴兴,浙东的余姚、奉化、临海等地。这一时期的产品仍采用前期的制瓷工艺,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青釉。少数胎质较松,呈土黄色,外施青黄或黄釉。南朝早期褐色点彩仍流行,但比东晋时小而密,刻画莲瓣纹很流行。
瓯窑窑址位于浙江温州地区。瓯窑早在西汉就生产青瓷,但影响较小。六朝时,瓯窑开始大规模生产青瓷,但生产规模远不如越窑。均山窑址在江苏宜兴县,1959年被发现,又称”南山窑”,因离均山村不远,故定名为”均山窑”。婺州窑在浙江省中部金华地区。早在新石器晚期,金华地区先民就在丘陵地带建造窑炉,利用当地瓷土和石灰釉制作陶器。商代开始烧造原始青瓷,真正大规模烧造青瓷是在东汉至东吴时期。除此之外,南方青瓷窑址还有德清窑、岳州窑、洪州窑。
六朝时期的青瓷产地除南方以外,在东魏晚期,中国北方也烧制了青瓷,目前在山东淄博发现了北朝青瓷窑址,另外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一些北朝墓中,也出土了一批北方生产的青瓷器。北方青瓷的器形种类不及南方多,主要有罐、缸、大尊、豆、碗、托杯等,绝大部分为实用器,风格显得饱满粗壮,浑厚质朴,与南方瓷器风格迥然不同。其胎骨一般灰白色、灰色居多,烧造火候普遍较高,胎质纯净而无气孔。少数火候稍低,胎内有黑点及气孔,釉色有青褐色、青黄色、灰绿色等,主要纹饰有莲瓣纹、宝相花纹,连珠人面纹等,刻画莲瓣、鸭子等。
六朝青瓷的器形丰富,常见的器形有盘口壶、虎子、魂瓶、香熏、水盂、唾壶、鸡首壶、烛台、青瓷羊形器、灯、砚、尊类等。
六朝青瓷是我国瓷器中的瑰宝,在我国瓷器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胎质坚致、造型典雅、釉色清纯,有极为丰富的文化与艺术内蕴,因此,每件完整而精致的六朝青瓷器,其拍卖估价在10多年前就达30万港元以上,有的甚至高达百万元之巨。高品味的六朝青瓷器一向被海内外收藏家所珍视和追寻。现今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六朝青瓷多为现代仿品,真品中的明器及低档粗品则偶有发现。由于真假六朝青瓷鱼龙混杂,因此正确鉴赏六朝青瓷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鉴别六朝青瓷的要点必须从青瓷的胎、釉、工艺等方面入手。一般来说,胎质细腻、坚致、瓷化程度高,而且分量较轻,胎壁较薄者为真品,反之则为赝品。真品六朝青瓷施釉均匀,釉层较薄,釉色青中带黄,带有剥釉现象,吴和东晋时期的青瓷施满釉,西晋和南朝施半釉,赝品六朝青瓷则施釉厚而不匀,有堆釉现象,且有较强的玻璃光。从工艺来看,真品六朝青瓷由圆器拉坯而成,手法娴熟,胎壁薄厚均匀,底足常见抛物线形的线割痕迹,造型优美端庄秀丽,而且常有堆贴图案或者捏塑装饰,而赝品瓷器则拉坯手法生硬,胎壁不均匀,底足无线割痕迹,造型呆板,无神无采。掌握了这些要点,鉴定六朝青瓷就相对容易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