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房四宝被视为书法、绘画和文学创作的必备工具,听某公考老师解析一道选择题,问:“文房四宝”中的哪一件被古人称为“金不换”?四个选项:笔、墨、纸、砚。
老师玉口一张:笔,并引用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中话说:“我并无大刀,只有一枝笔,名曰‘金不换’。”
看似正确,其实错矣。
“文房四宝”中被古人誉为“金不换”的是墨。
成书于清代的《渊鉴类函》卷二○五引成老相《墨经》中所言:“凡墨日日用之,一岁才减半分,如是者万金不换。”后就以“金不换”作为墨名。
宣笔、徽墨、宣纸、歙砚,作为“文房四宝”的代表,其制作技艺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宣城也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乡”。
徽墨产于安徽黄山市的屯溪、歙县和宣城市的绩溪等地,以松为基本原料,渗入20多种其他原料,精制而成,具有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等特点,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唐末安史之乱,大量的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
有一次,南唐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其为珍宝,并专门任命墨务官负责制墨。
到了宋元时期,墨工发明了药墨,使藏墨成为可能,墨开始变为工艺品。
明代中期后,在徽州地区,出现了“徽人家传户习”的制墨现象,徽州也成为全国的制墨中心。
鲁迅先生称手中的毛笔为“金不换”,那么,这个出处是怎么来的呢?
“金不换”毛笔,是绍兴卜鹤汀笔庄的特产。
清穆宗同治四年(1865年),有个叫卜鹤汀的人到绍兴开了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笔庄,规模不大,一二间门面,前店后场,外面是商铺,里面是加工场,卜鹤汀既做老板又做工人,带着十来个人创业。
卜鹤汀笔庄制作的“本京水”的毛笔很畅销。
当时,绍兴书生都是带着“本京水”毛笔去赶考。卜鹤汀看到了商机,灵机一动,把“本京水”品牌改名为“金不换”来抬高品牌价值。
“金不换”原指古墨,卜鹤汀借用“凡墨日日用之,一岁才减半分,如是者万金不换”之语,命名其制作的毛笔“金不换”。
为防其他商家冒牌,卜鹤汀还在在笔杆上加了“绍兴卜鹤汀双料金不换”的火烙印,“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其他都属假冒伪劣。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