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修、各位同学:
佛法可以分为有为法、无为法。有为法的特点是根据因缘生住灭,根据因缘来建立一切法,都是由因缘生。
那么因从哪里来呢?这个因跟那个因又是相关的。我们常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种下去的是瓜的种子,收获的也是瓜;你种下去是西瓜的种子,结的果也是西瓜;种下去是冬瓜的种子,结果也是冬瓜;种下去是黄豆,收获也是黄豆;种下去是绿豆,收获也是绿豆。这个种子,它跟去年的种子,跟前年的种子,跟前几年的种子……一直如此等流下去,种子的力量一直延续下去,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无始无终。有为法都是在这样一个无始无终的时空状态下相依共存的,没有第一因,没有最初的开始。
这个因要变成果,需要很多缘。一颗种子是一个因,需要泥土,需要水份,需要阳光,需要肥料,需要人工的培植、照顾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外缘,因缘和合才能够产生结果。
我们的心也是一样,一直在等流下来,一直在延续下去,它不会无缘无故的。不会忽然间我们就会有一个什么念头,忽然间我们会有一个什么奇思怪想,这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都是有因果循环的道理的,只是我们了解不到,体会不出来,感受不到。缘起法,外在的事物是缘起法,我们内心世界也是缘起法。
佛陀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我们看到佛,不仅仅是看到他的形象,看到他的外表,(更)要见到佛的法,佛的道理——佛要告诉我们什么,佛希望我们做什么,我们能不能做得到,我们做得怎么样,做得好不好。那根据什么原则去做呢?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呢?就是要根据缘起的道理,根据因果的法则。
缘起的道理就是正见。一切有为法,生、住、灭的过程,所存在的种种现象,我们了解清楚了,我们能够把握得住,我们不迷茫、不迷惑,就名为“世间清净正见”。这种法由因缘而产生,它的安立也是根据因缘的和合来安立,都是没有自性的,没有它的本性的。诸法因缘和合而有的现象没有其体性,我们了解到了,我们通达了,这种正见就叫做“出世间清净正见”。
缘起因果的道理——世间清净正见;通达它无自性,就是更高一层了。所谓无自性,就是观照它是空性。我们观察它是空性的时候,不是从道理方面去说明它是空的,也不是从理论方面去建立它是空性,而是从内心里头,自己真正觉悟到、觉察到它的无常,觉察到它的不实在,觉察到缘起的如幻如化,不真实,我们内心里面真正把握得住,认可了这样的一些道理。
我们的很多痛苦、很多问题,就是把世间上这些缘起因果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当真,当真理,当真实,当成我们生活的目标,生命追求的对象。那么这就同佛法的本质,同佛法的要求,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
世间上面,我们对一个境界的认识,都是要靠根、境、识——六根、六境、六识,根境识三种和合,就产生触,触的作用,“触境生心”。我们看到一个什么境界,听到一个什么境界,一个什么声音,然后内心里面就会产生作意。所谓作意,就是去留心、去注意,留心注意以后,它才能进一步去领纳。领纳了,我们内心里边就会有那种行相产生。所以触产生作意,作意产生感受,感受就是领纳,领纳产生想,想就是取相,内心里边就有那个法的行相,那个境界的相,相产生以后就造作,造作就是对我们内心里边的那种行相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然后自己下一步决定要怎么做,通过身语去造作。也就是说,触、作意、受、想、思,这样一个系列下来,首先跟触有关系。
比如我们在佛堂里边,听经、听课、诵经、拜佛,我们所接触到的环境,就是一个清净、如法、和合的环境,这样的话,我们内心的作意,我们内心的感受,以及我们内心种种的行相,都是比较好的,比较清净的,比较如理的。反过来,我们在社会上一个非常嘈杂的境界当中,十分混乱的境界当中,污浊不堪的境界当中,我们所接触到的境界,都是不理想、不美妙,对身心极其不利的境界,这样的话,我们的作意,我们的感受,我们内心里面所接触到的那些境界,也会很不好。
所以,对于修学佛法来讲,环境就极其重要。修道环境的创造、培养、成就,能够利益很多很多人。有了这种氛围之后,一个人要修道、要学习,要来体验生活,他是靠整个环境、氛围的熏陶,因为我们这种氛围非常好,道风非常浓厚、纯正、清净。
那这些力量从哪里来呢?一方面我们大家的发心、用功、护持、带动;那我们为什么能够发起这种心呢?原因是依教奉行。依什么教呢?依善知识的言教。善知识的言教,又根据什么来呢?根据佛法,根据祖师大德的修行经验。那我们的所作所为就是有标准的,就是有根据的、有来源的。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法理的根据,有佛法的体会,有实际身、语、意三业的造作,我们同佛法就相应,同佛的境界就相应,就不会在很琐碎的、很细微的、很没有价值的事情上、枝节上,去计较、去分析,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常常说,这一生当中,我们哪一些时间在跟哪一些人相处?几十年下来,可以从时间上面去分析。同自己相处的人,自己是不是很喜欢、很爱好、很渴求?或者说我们相处的周围的这些人可有可无,甚至不是那么喜欢;乃至在我们整个生命的历程当中,就没有几位让自己觉得可以一直相处的人?世间上的这些朋友也是很有限的,世间上的朋友所追逐的目标、生活的方式都是五欲的,五欲的生活。
作为我们佛教徒来讲,什么样的师友,对自己学习佛法的帮助、成就,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常常自己学不下去,用功不能上路,并且常常退失、退堕,不知道自己学对了还是学错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就是因为在学佛法的过程当中,存在问题不能及时同别人探讨,及时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得到別人的帮助、指导,更没有机会和能力去分享同行善友学修佛法的心得和经验。当然时间长了、久了,我们的问题就越积越多,我们内心的症结就越来越坚固,无明烦恼越来越深重,越来越认不清修学佛法的路。
修学佛法本来是要在心地上面做功夫,向我们自己内心里面寻找问题。世间上的知识、学问,是从外面看问题。我们学佛法以后,如果依然向外看问题,向外去认识,就非常容易把这些问题说成是外在存在的,不容易把它当成是我们内心的问题。你把它当成是外在的一个问题,犹如一个人来剥笋,一片一片地往内剥、剥一个笋也好,剥两个笋也好;今年剥笋也好,明年剥笋也好;剥到最后一片的时候,发现笋里头空无一物。也就是我们如果往外看问题,就是从外表来处理问题,就犹如我们剥笋一样,从外表来解决问题,那么一直往里头解决,解决到最后,发现没有什么问题。那个时候不等于我们就会悟到很多的道理,而恰恰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内心已经变成非常无奈,变成非常迟钝、非常麻木、非常混乱,甚至内心里边已经很严重地受伤,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内心不能缘善法。
好多学佛法的人,时间久了,不仅仅不愿意、不喜欢同不学佛法的人相处,也不喜欢同学佛法的人相处。他觉得,你学的法门跟我法门不一样,你学得那么差,比不上我,不愿意跟你相处;或者说,我自己学得这么差,学得这么不好,跟你在一起会觉得很不好意思,也不愿意跟你相处。就是学好学不好,高低都不喜欢同别人相处。这就是我们知见上面的问题。学大乘佛法,慈悲心,就是要培养我们面对所有人、所有事的一种能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恒常无间饶益有情,一切时处普摄护,摄受众生、护持众生。让我们的内心越来越宽广,越来越广大,越来越有智慧和力量。而不是学了佛法以后,把我们内心裹得越来越紧,绷得越来越紧,思想认识越来越机械、越来越单调,那都是在用心的过程当中有问题,在修行的过程中存在障碍。
所以我们学修佛法,就要直接从内心着手,根据佛法的路子、根据道次第来行持,不能落入到世间的心智模式陷阱当中去。世间的心智模式不能用到佛法里来,不能用到修行这方面来,不能跟修行的次第混为一谈,修行的次第必须根据佛法来。
世间的一种心理模式,是世间养成的习惯性。世间的习惯性又是从什么地方来呢?是根据世间人种种学习、生活、工作、行为总结出来的这样一套思考、思维、讲说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世间上来讲是成立的,是有它的价值的,也可以说也是缘起法,是俗谛的内容。但是这些东西也是空,它不是真谛的部分,它不能让我们内心能够真正得到提升,无明烦恼得到破除。靠这种的方式、方法是做不到的,反而让我们的心又进入到另外一个误区当中去,进入到一个更加坚固的误区当中去。
也就是说,本来我们内心的烦恼无明状态时起时落——没有规则、没有规范,你有一套模式以后,那些乱七八的烦恼全部组合在一起,成了规范,成了一套模式,我们的心就进入到那样一套模式当中去了。时间久了,佛法的一些名词、概念、术语,经论的文字,也有可能会变成自己世间心智模式的组成部分,这个是非常有可能的,并且常常也会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
如果我们真正符合佛法的原则、佛法的精神,根据佛法的教授去实践,用心去落实,那么这个人的行为跟所有的人绝对都是能够相融的,融合、圆融,相即不离。差别诸法在法性上面是平等的,在缘起上面有区别,在法性上、在空性上,是平等的。佛菩萨通达缘起,佛菩萨证悟到空性,所以对不同根基的众生,他都知道如何去适应。我们学佛法,就是要逐步向这样高的境界、深的境界去努力、去用心、去用功。我们学得越来越好,成绩越来越大,自然而然我们的缘起就会越来越广阔,同人家打交道、相处、合作,就会越来越容易和合。不能和合,和不来,内心当中有距离,疏远、隔膜、猜忌、愤怒、嗔恨、嫉妒等等,诸如此类,都是自己生出来的,自己心里生出来的,都是自己内心的烦恼、无明状态。
我们对佛法了解一点,了解一个法类,就要照着这一点去实践,照着这一点去努力,照着这一点去用功落实,就要拿来修行用,同自己生命相结合。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为了听两句佛法,不惜生命。为什么为了得到两句佛法不惜生命呢?佛法比生命更重要。当然有人说,我们没有生命,怎么会有佛法呢?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佛法的话,我们生命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是不是?
但是我们学佛法的人,依然常常会关心、会挂念,会担忧说,我们这样学佛法,去打工、赚钱、上班的时间少了,机会少了,身上没有钱,如果生病的时候怎么办呢?没有钱看病。生病的时候没人来照顾自己,最后老的时候没人来帮助自己,没有人给我助念,死的时候没有人处理后事,没有人来帮火化等等,总之就有很多很多莫名其妙的担忧,老、病、死,种种的问题,非常地挂念。
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对现世利乐的贪恋,不等于说你不学佛法,这些问题就解决好了。不学佛法的人,未必生病的时候,人家就很好来照顾你;老的时候,很多人帮忙你;临终的时候,很多人来关怀你,不可能的。当然也有,但是没有的居多。学佛法的人,同参道友很多,(比如)在龙泉寺,大家来当义工、来学佛法,这么多信徒,你生一个病大家都知道了,他就给你拿药;你住院的时候,他要照顾你;你没有钱的时候,人家还要帮助你;你要老了,自然而然人家也会关心你,肯定不会有问题了。你出了些什么事情,大家都会来帮忙,不仅居士们、义工们会帮忙,法师们也会帮忙。不会因为我们学佛法,我们老病死问题就不会得到解决了,没人去处理了。所以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担心。
你心里有这些担心、挂碍的话,就很难把所有身心用在佛法上面去。也就是,这些方面还是世间心,还是对现世的贪着,对现世利益的一种执著,所以我们慢慢要把它去掉。佛法是讲业果,你只要照着佛法去实践、去落实,我们有很多善业,有很多福业,自然而然会感得很多好的果报,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我们有时候,来学佛法的时候、当义工的时候,个别人家里的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不理解,“好好的一个人,年纪轻轻,还去学什么佛法?你不要去学,不要到寺院里边去。”有候我们自己觉得,父母、朋友这样关心自己,又对自己这样好,又这样百般阻挠。这个时候就是考验自己的信心是不是坚定,会不会动摇,对现实生活当中的种种的境界会不会贪恋,对学佛法会不会感到后悔。这些就是检验我们的善根、我们的福德因缘、我们的智慧的时候,而不是一种障碍。表面上来看,这些是一种障碍,这些障碍你超越了,我们内心就越来越沉着,就越来越有力量,同佛法的距离就越来越近。
自己的父母、朋友对我们的劝导,对我们的一些建议,他们也是出自于好心,但对佛法不了解,觉得在庙里边,天天就是念经,生活也很简单,早上又要很早就起床等等,他不知道宗教信仰的一种意义,生命深层次的一些内容,他不了解。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说,人家这么关心我们、劝导我们,我们要跟他过不去,或者说我们要不理他,要对他怎么样,甚至说要跟他去对立等等,这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就是要以一种平常心去对待。
来到寺庙里边,家里有事情还可以回去看;他要看你也可以来到庙里边看,这是非常方便的。虽然在北京,城里要到这里来也很容易,外地到这里也很容易,坐火车,坐飞机,当天就能够到。你如果要跑到外国去,那就不那么容易了,是不是?你跑到非洲去,跑到俄罗斯去,跑到美国去,跑到国外去,(就不容易见面了。)所以我觉得,在庙里出家也好,当义工也好,总是比出国要好了。出家比出国要好,出家可以看到,出国跑到外国去,不容易看到;出家还是为我们国家做事情,到外国都为外国人做事情,为别的国家干活,是不是?很多都是人的一种观念,总觉得出国很好,出家不好,我觉得出家比出国更好。都是人的一种观念、认识问题,真的是这么一回事。
佛教里面也需要很多人去做事,承担如来的家业。从我们国家、社会的角度来讲,它也是社会的一个事业,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需要很多有能力的人、有学问的人、有责任心的人去承担,这本身就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不是独立的,不是孤立的,缘起就是相依共存,更何况我们国家的宗教政策也是允许和保护的。只是我们自己有没有真正那种宗教的信仰,有没有真正的那种虔诚、恭敬,有没有真正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宗教的情操、宗教的热忱,这是很重要的。
学佛法,是不是真正很认真去实践、去落实,如果我们真正很认真去实践和落实,我们对世间上种种的名誉地位,世间上所有的种种称讥苦乐、利衰毁誉,种种的厌恶等等,甚至人家对我们的批评,我们都会不在话下的。就是别人对我们的误解,别人对我们的批评,别人对我们的障碍,我们都能一道一道去解答,慢慢慢慢去跨越。这些就是我们的业障,学佛修道的障碍。因为有些人对佛法不了解,对宗教不了解,就产生了障碍,他的障碍也会变成我们的障碍,因为缘起的法就是相即不离的:你内心的问题,也会变成我的问题;我的问题解决了,你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不成问题,因为你的问题不会影响到我。
所以,我们学佛法就要有这种非常坚定的信念,不然的话,大家都会搞得很痛苦。障碍你的人会很痛苦,他看看你还不是很坚定,还有希望,他下次再来劝你,过一段时间再来劝你。如果我们自己很坚定,他一看,没什么希望了,下次不来了。这样的话,他也回心转意,也开始学佛,那这样子就很好了。所以我们自己信心很坚定的时候,很多业力都能够改变,很多想法也能够得到改变。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对佛教、对宗教有很多偏见,有很多误解,这些方面就需要靠我们去解决。
我们在修行的意乐方面要非常坚固,要抛弃对现世中种种生活的贪恋、经营。你去经营现世生活当中的种种事情,如果没有佛法的原则、佛法的精神,也是在造业,这种业比你对现世生活当中的种种享受更厉害,因为你造作出来的这种事业会影响更多人一起轮回。如果我们没有去造那种业,可能还不会导致那么多人去轮回,那么多人痛苦,因为我们的造作,反过来会导致更多人轮回。所以这就是我们的一种用心的问题。
反过来说,我们学法的意乐非常坚固的话,我们的行为、我们的生活,就同佛法结合起来,我们生活就会越来越充实,我们的工作就会越来越有力量,我们所做的事情就越来越有意义,这样佛法就真正走入到我们的生命当中。
如果不是这样,我们虽然在学习佛法,实际上佛法没有进入到我们生命的状态,我们又常常容易以佛法的一些名词去对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同时也以佛法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如何生活、如何工作,这样的话,会变成自己很痛苦,别人也很痛苦,甚至也会给佛教蒙上很多骂名。这个都是我们学佛法学不好的一个体现。
你如果真正学好,学得比较深入,自然而然这些问题不会存在了。即便发生,过一段时间,它慢慢就消解了。法就是要来对治这些烦恼,对治这些障碍,对治自己的烦恼,对治别人的烦恼。有问题的发生,有障碍的发生,就是烦恼起现行,烦恼在发生作用。我们需要靠佛法,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所以我们在学佛法的时候,不需要去担心现世生活当中种种无意义的事情。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有六万次能够当转轮圣王的这种福报,施舍给佛陀的弟子们。六万次当转轮圣王的福报,这个福报有多大!大家来到这个寺庙里,我们都是得到佛菩萨的功德,也就是因为佛菩萨的功德,能够召唤我们这些人来到寺院里,这都是佛陀当时在因地发心所成就的。来再多的人,来更多的人,它也会有(福报)能够维持的,大家也能够相安无事,也是会有东西吃的,也是会有地方住的,只要靠我们的发心。我们如果去发心,这个果报都是会出现的。
这些果报的出现,不是因为我们创造出来的,我们发心努力只是一个缘分,我们这个缘分加进去,佛法兴盛的种种的因缘就现前、就现起。这个缘、那个缘,众缘和合,佛法就兴盛,不是靠哪一个因、一个缘就够的,要靠很多很多的缘分集聚起来,佛法才能够兴盛。
也不是说,我们这些因缘,我们这些人凑在一起就有佛法,也不是这么一回事。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俱乐部非常多,各种各样的会议、活动、运动会等等,都有很多活动、很多人群。那些人群当中,不学佛法的人,佛法没有来源,所有的人都是不知道的,甚至没有听说过,更不会晓得佛法有什么好,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帮助。我们来到寺庙里,来到三宝地,大家用功学佛法、修行、办道,就能够很深切感受到佛法的一种力量跟作用。为什么这样呢?就是跟过去的这些佛菩萨、祖师大德们的发心有关系。
我们根据佛言祖语来实践,所以我们的心就跟佛菩萨的心相应,跟佛菩萨的心相近。你说,我们的心怎么能够跟佛菩萨的心相即不离呢?
不仅佛法如此,世间法也是一样的。比如你会说话、你会读书、你会认识字,你打开一本书,知道这个字怎么念,这个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这个字怎么读呢?老师教你的。你说我查字典,查字典也是老师告诉你的,他说这个写在字典上面,这个什么音,这个什么意思,也是老师(教的)。这个老师也有老师,老师前面还有老师,一直到哪里?一直到创造文字的人,一直到创造纸张的人,一直到发明创造印刷业的人,编书的人,都是有关系的,都是一直这样传承下来。里面缺了一个环节,我们就不会识字,我们就看不到,我们更不知道怎么发音,不会知道它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我们能够认识这一篇字的意义,同时就包括了很多过去古人的经验,包括现在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包括我们自己的发心跟用心,已经包括进去了。同时,我们看了这篇文章,看了这一页字以后,我们有收获,有心得,得到启发,这种作用还会影响到自己的行为,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我们还会分享给别人听,还会影响到今后生命的历程,就跟未来又联系在一起了。
就是,世间法本来也都是过去、现在、未来有联系的,佛法更是有联系的。所谓有联系,就是有传承;有联系,就有加持;有联系,就有感应。只是我们的心太粗了、太现实了、太简单了,体会不出来,感受不到这种种加持的力量、种种感应的力量,同佛菩萨有联系的一些因缘,自己觉察不出来。这些都是我们很严重的问题。
其次,我们学佛法,不是要让我们的后世过得更好,也不是让我们后世不要堕地狱,后世生天,后世当一个很有出息的人、当一个社会上很有地位的人……不是这回事。我们学佛法,不仅仅要舍弃对现世的贪着,同时也要舍弃对后世的贪着。贪着对后世的生活利乐,这种动机和意乐也是不对的。
我们希望现世在佛法方面能够用得上功、走得上路,有作为、有成就,更希望我们这种力量,我们这种习气——修行的习气、学法的习气能够持续等流下去,让后一生,能够一出生就知道学佛法,就很容易上路,用得上功,对法的领纳程度越来越纯正、越来越浓厚,体会越来越深刻。所以对业果的相信,不仅仅是现世的,后世也是如此。
我们学佛法是为了要成佛,成佛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去努力、发心、用功。这样的话,我们就要把长期以来在自己思想当中累积下来的那些错误的思想——对现世和后世的一些生活上面的贪着,把它去掉,把它去得干干净净,佛法才有办法一步一步学得好。
下士道谈业果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对治现世的贪着,中士道就是要对治后世的贪着。这个在三士道里都有非常清楚的交待。也就是,我们在用功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对治贪着,这个是重点,重点的问题。如果在这些很重点的业果方面没有思维抉择清楚,业会决定的,业会增长广大的,业所作不亡——业作了以后不会失去,它就决定了你一切。我们对业果要深信不疑。
如果我们没有对现世、后世贪着心的对治,你怎么能够入道呢?我们所有学的这个道,都是跟道次第不相干的。我们何时真正认真去思考:我们怎么样去对治现世、后世利乐的贪着?我们对现世贪着的是什么?对后世贪着的是什么?它的表现在哪里?我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贪着?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去追求、要那么去努力拚命?这就是佛法不共的地方,佛法根本的精神之所在。
我们刚才说的是贪着,而不是去否定世间的存在。世间也是存在,这些存在是世间缘起,因果轮回的现象。我们要超越,不要在这样的一种轮回的规律当中受苦,就需要靠佛法。也就是,在世间法的基础上,我们要去超越。超越就是从心上去超越。我们心上超越不了,就是因为有烦恼,有问题,需要佛法去对治。佛法对治很不容易,不知道怎么对治。对治的方式、对治的途径、对治的办法,就是整个用法的过程,就是纳法成业的过程。
我们佛法学得怎么样,好不好,就是看对现世后世的(是不是)贪着,与师友的缘份是深是浅,对佛法的信心,对佛法、三宝的恭敬心,对自己未来生命方向的把握和肯定,这些都是非常实在的,不需要去问(别)人的,是问自己的。自己觉得哪个答案对,就是你的成绩了。自己觉得“我还不知道”,那就有问题;自己觉得“我对世间上的那些还非常在意”,就说明我们还没有入道。
以此同大家共勉,阿弥陀佛!
贪的中英文例句
你可真贪。
You are indeed greedy.
德国联邦议院的成员可免受贪腐罪的起诉。
Members of the Bundestag are immune from prosecution for corruption
这人一贪起来,便是个无底洞。
Greed is a bottomless hole which can never be filled.
贪小的人很难有长远的眼光。
People who seek after petty gains seldom think far.
到底是谁贪了这些钱?
Who is the money with?
我所保护之人,我不贪爱。
Those that I guard I do not love.
现在不是贪便宜的时候。
This is not a time to be cheap.
我贪著那种狂喜,因为我从来不曾有这样的经历。
I clung to ecstasy because I had never been like this before.
但消除贪腐诱惑是不可能的。
But it is impossible to eliminate the temptation.
我认为贪得之心是一种非常好的品德。
I think acquisitiveness is a very fine quality.
耶和华说,你贪淫和可憎的事,你已经担当了。
Thou hast borne thy lewdness and thine abominations, saith the LORD.
现金的涌入与中央集权的权力制造了贪腐机会。
The influx of cash, and centralized power, has created opportunities for graft.
过多使袋破&凡事不可贪也。
Too many breaks the bag.
他们称,该法律会保护贪腐官员的财产与不义商人的不当所得。
It will, they say, protect the fortunes of corrupt officials and the ill-gotten gains of crooked businessmen.
大政府保守主义另有一个严重缺陷:培养贪腐。
Big-government conservatism has another serious flaw: it fosters corruption.
我何能再贪爱这世界为我家。
And I can’t feel at home in this world anymore.
他对财富贪得无餍。
He is insatiate for wealth.
公众的多样性造成政府公关的贪偏失;
Public variety causes the simply losing of government’s public relations;
他并且表示,对他们的贪腐指控是出于政治动机。
He also says that the corruption charges against them are politically motivated.
我们深信,除了以严格执法方式肃贪外,最有效的防贪方法莫过于维持高度的道德水平。
Apart from law enforcement, we firmly believe that high ethical standards are the best means to crush corruption.
为肃贪倡廉,我们并不能退让或放弃!
With the combat against corruption, we must not give in or give up!
职员接受整体培训期间公司有否向他们讲述贪污罪行和提高他们的防贪意识?
Are staff given an orientation to corruption awareness and prevention as part of their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就是贪执这个世界,放弃了对自己道德修养的熏陶。
This is due to attachment to the ( material) world while overlooking the moral cultivation.
大家都因为他对钱的贪得无餍而不喜欢他。
No one loves him because of his insatiate desire for money.
笔者认为从虞舜时就产生了对贪污、贿赂罪进行惩罚的律文,古代的贪赂罪包括财物和女色两种。
The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law castigating the crime of corruption and bribe was practiced in the Shun Period, which centered on property and sex.
由于怀疑有贪腐现象,世界银行已经取消了为一座大桥出资的协议。
The world bank has scrapped a deal to pay for a big bridge because of its suspicions of corruption.
法利赛人是贪爱钱财的,他们听见这一切话,就嗤笑耶稣。
And the Pharisees also, who were covetous, heard all these things: and they derided him.
结果是贪腐文化甚至影响到了基本的政府服务,增加了商业经营成本。
The result is a culture of venality that affects even basic government services and increases the cost of doing business.
最好的结果是别人都不贪,东西都留着给自己贪。
The best result is that people are not greedy, things are keep to their own greed.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And created by body, speech and mind, I now know shame and repent of them all.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