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社旗县饶良镇张庄村一座名不见经传的乡野荒庵——来佛寺,近几年因供奉着一尊中国十大“肉身菩萨”之一的海庆法师真身(“来佛二圣”之一)而声名远播。
寺庙不大,两进院落青砖灰瓦,苍松翠柏绿意盎然,古朴肃穆清修典雅,好一个佛法修行文化圣地。随行的饶良镇文化站站长张天增,近年来一直专注于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对来佛寺的前世今生了然于胸。据他介绍,来佛寺始建于隋唐时期,文革时期因“破四旧”被毁,1976年临其原址东侧重建。
相传在很早以前,张庄村一王姓财主之子在外地做知府,为显赫家族的飞黄腾达,在村东建起一座王家祠堂敬奉家族列祖列宗,杂姓佃户也跟随烧香祈福,以求风调雨顺。隋唐年间,泌阳羊册一王姓粮商赶牛车去唐河源潭贩粮,路遇三位老人搭车同行,行至王家祠堂已是深夜,三位老人饥渴难耐,要求停车休息,粮商稍酣至次日黎明,却见三位老人已化身三尊石佛,众信士便在此兴建道场,把王家祠堂演化为庙宇,取名来佛寺,意即佛陀化身来此之意。
还有一种说法。王姓粮商黎明醒来后,发现三位老人已不知去向,而在三尊石佛头顶各顶一锭银元宝,粮商豁然省悟,原来搭车的三位老人并非凡人,于是利用这三锭银子在此修房建庙,礼佛布道,传经施善,取名来佛寺,一直沿袭至今。
传说固然弥漫神话色彩,但海贤法师“全身舍利”的出现却是真实的存在。海贤法师生于1909年,俗家姓李,名讳富贵,祖籍泌阳。因出身寒微,一生孤苦,十一岁便皈依三宝,师从宛东罗汉山清凉寺传东法师,四十二岁入来佛寺常住,1989年敬往洛阳白马寺受戒;1991年,82岁的释海庆在岁的释海庆在来佛寺谈笑圆寂,根据佛家风俗入缸后埋入土里;六年九个月后,来佛寺另一位老和尚海贤法师想把他的遗体装入塔中供奉,便将寿缸从地下挖出,开缸之后,发现海庆法师遗体端坐如初,面如生存,所穿衣物、体肤毛发丝毫未损,于是众人将他从缸内移出,供奉在寺内,朝暮礼拜;2005年,寺院僧人将其躯体塑为金身。
在佛教中,修行到最高境界就有望实现圆寂后肉身不腐。佛教界称,肉身不腐的躯体为“全身舍利”。而入缸时的海庆法师法体未经任何特殊处理,能达到肉身不坏的境界,确实令人称奇。如今在来佛寺后院大殿东侧的金刚殿正中,盘腿端坐的正是“肉身菩萨”的金身真容。
无独有偶。在来佛寺,除了“肉身菩萨”海庆法师,还有其戒兄——被称为“来佛二圣”之一的海贤法师,同样富有传奇色彩。海贤法师生于1900年,俗姓李,名川贤,祖居唐河县少拜寺镇;1920年,在桐柏县太白顶云台寺剃度出家,先后在云台寺、桃花洞、塔院寺等地常住,还曾赴湖北荣宝寺受具足戒;1976年,来佛寺重建时受邀到此主持正法;2005年在广州还曾与西藏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不期而遇、促膝长谈。他一生乐善好施,晚年高龄生活依然自理,平日里浇水种菜干农活,穿针引线缝僧袍;2012年中秋节前夕,他还爬上寺里的一棵柿树为香客们摘柿子吃。2013年元月,112岁的他无疾而终、安然示寂,而就在前一天,他还在寺里的菜地翻整土地。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据来佛寺住持释印志法师透露,在海贤法师圆寂后的第三天,老人家依然面带微笑、嘴唇泛红,眉毛、胡须、头发神奇般的由白变黑。2013年元月23日,依照传统佛法葬礼,海贤老和尚遗体同样盘坐寿缸之内,封存葬于来佛寺塔院佛塔之下。也许数年后,神奇的“肉身菩萨”会再次幸临来佛禅寺……
原本毫不起眼的乡野小寺因出了两位高僧而远近闻名,遂也成为当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圣地,而近几年,“倡导感恩、崇尚孝善、明礼尊德、诚信仁义”等传统文化精髓已广泛植根于来佛寺周边群众心中,集聚起了向上向善的力量。为建设美丽乡村,发展旅游产业,该镇已委托省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来佛寺文化景区规划设计方案,并招引了上海、香港客商前来投资。如今,在其原址上,一座气势恢宏的新寺院落端倪初现,红墙绿瓦,飞檐斗拱,重檐叠脊,蔚为大观。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来佛寺会和社旗山陕会馆一样,成为该县文化旅游的又一个新品牌。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