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鉴赏网
收藏爱好 传承经典

出家人和在家人劝人出家,两者有什么区别?

  出家人劝人出家,虽然也会强调出家的功德,但不会作为最主要的出家理由。说到底,出家是一种人生道路的抉择,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一种社会身份的转换。道路千万条,为什么选择出家这一条?职业千万种,为什么选择和尚这一种?关键是出家的意义能够和自己的人生宗旨相互契合,这与出家本身的功德大小没有必然关系。只有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才能坚持始终,无怨无悔。经典中还说,在度人出家的时候,要先讲出家的苦事,给人留下三思而行的余地。

烧香疤(戒疤)图片


  在家人劝人出家的话,基本只会强调出家有很大功德,而且态度上显得认真诚恳,语气上显得确凿无疑。更专业一点的,还会引用佛言佛语、祖师开示。但是毕竟大多数人没有真正出过家,所以也很难想出更好的其他道理来劝说别人,最后往往流于连拉带哄、感情绑架,只管开空头支票而不管能否兑现,反正把人弄进来再说。
  好几年前我就遇到过这样的出家人,因为没有持好戒,所以想还俗。有几次整夜跟我哭诉当初本来并没有出家的想法,但是经不住别人的左拉右劝,结果稀里糊涂的被搞出家了。在跟他相处的那段时间中,天天看他的无精打采、意志消沉的样子,就想找哪些劝他出家的人算算这笔账。这不仅仅是给他本人造成了损失,同时也让寺院付出了培养成本。
  那些劝别人出家的人,不能拍拍屁股一走了事,也应该承担出家之后连带的责任。劝人出家有很大功德,不等于就可以毫无拣择、没有门槛的拉人出家。《戒本》中有二十多个戒条都与度人出家受戒有关,一部分是因为度了不符合条件的人,比如年龄、生理条件、疾病情况、负债情况、家庭情况不满足条件,一部分则是因为程序不规范,比如自身不具备度人的条件,或者开出不合理的条件等等。
  只通过讲出家有很大功德就来劝导别人出家,是不太负责任的。因为功德大的事情多得很,很难说哪一种功德最大,或者说比其他都更为殊胜。佛经上面也讲过,放生、布施、持戒、诵经、建庙等等的功德都很大。如果仅仅为了获得很大的功德,何必冒着改变整个人生轨迹的巨大风险而来出家呢?
  出家所获得的功德,通过其他很多方式也能得到。真正搞清楚出家的特殊意义,才能坚定不移的走出家这条路,否则不仅可能是耽误自己的时候,甚至还会损坏自己的善根。
  《增一阿含经》记载,提婆达兜想要出家,佛陀就劝他继续在家,说“汝宜在家,不宜出家修沙门行”,“夫为沙门,实为不易”。但是提婆达兜不听劝告,执意出家,于是自己回去后,“自剃须发,着袈裟,自称言‘我是释种子’。”后来,身犯五逆之罪,造下无边恶业,落了一个生陷地狱的下场。
  如果当初出家的发心仅仅是为了贪求功德,很容易身陷一种上不去又下不来、被夹在出家和在家之间的两难境地。之所以脚踩两只船、哪一头都放不下,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内心仍然眷恋现世生活,所以当断不断;同时不舍出家的殊胜,结果妄想丛生。
  一位发心出家的居士刚刚进了道场,信心就受到了很大动摇,开始打退堂鼓。原因是生活条件艰苦,晚上怕黑,天气太冷。另外,跟自己的预期落差太大。原来想的是出了家以后可以弘扬佛法、自度度人;但是到了地方,却发现天天就是单调重复的生活,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给自己做,才能得不到发挥。于是开始困扰起来:抛家弃子来出家,到底有什么意义?
  很多人自己都不懂出家的真正意义,就开始劝别人出家了。这就像自己没有吃过榴莲,就跟别人推销榴莲好吃一样。同样都是榴莲,有人喜欢吃,有人就不喜欢吃。很难说榴莲本身是好是坏,只能说榴莲是否适合自己的口味。
  同样的,出家也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更像是“适不适合”的问题。找到自己最适合的生活方式,安下心来度过此生,才是对待自己最友善的态度,也是对待身边人最负责的做法。

赞(4)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玩鉴赏网 » 出家人和在家人劝人出家,两者有什么区别?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