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的源头来源于佛教。首先,这个词就来源于佛教,是梵语的音译,意为觉悟。菩提念珠,最早是作为诵经的计数工具,作为实用器来使用的。常说的菩提子和菩提籽的概念是有区别的:菩提子说的是这类菩提的名称;而菩提籽说的则是用于穿制菩提子的果实、果核等材质。根据时下“菩提”文化的现状,其特点大致可分以下几点。
在现在的菩提文化中,最常用的108籽、18籽的规制也是出自佛珠。但在后来不断地发展演化中,结合地域性以及使用者的各种需要又被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材质、用途也逐渐多样化起来。慢慢地,实用性被削弱,装饰性和写意性增强。这样,到清朝的时候达到了一个顶峰,也就是朝珠。而现在所说的菩提文化,实际上是融合了佛珠文化和朝珠文化、把玩文化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它不同于上面说的三种文化形式,但在其中又能明显看到这三种文化交织的影子。
而根据佛珠发展变化而来的清代朝珠,则是以国家意志,按照封建礼制的要求,成为了清代官员的标配,它对形制、材质、配饰、穿制、用法、用途等方面都有了更为严格而细致的规定。从一些文献记载不难发现,在古代只要是文官官位到达五品、武官官位到达四品以上的官员,在穿朝服时都会佩戴上朝珠,实际上在佩戴朝珠时也是颇为讲究,往往会根据佩戴官员的地位等级,而佩戴符合自己地位质地的朝珠。
换句话来说,就是根据等级身份不同,朝珠的质地亦不相同。此外,还有对各级官员的诸多使用规定。这些规制和规定也为现如今的菩提文化提供了深远的基础和借鉴。不难看出,朝珠使用的大多是贵材质,并根据礼制的需要来区分官员等级,普通百姓和低级官吏是不能越权使用的,这是有门槛的,这使它有别于佛珠的使用。根据时下菩提文化的现状,便可以汇总出它的特点。
①它吸收了佛珠的基本制式和朝珠的一些名称和用法,并以文玩的角度和标准考量它的品级和优劣。
②时下的菩提文化继承了材质的多样性,摒弃了等级观点,成为全民适用的一个文玩品种。
③它在具有装饰性的同时,更加突出了长期佩戴及把玩后的效果,并逐渐形成特有的判别标准。
④由于适用及使用范围的扩大,在继承传统制式和穿配方法的同时,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审美需求,使装饰个性化选择得到了发展和发扬。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