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鉴赏网
收藏爱好 传承经典

七月十五为什么是佛欢喜日?如何让佛欢喜?

  各位莲友,大家中午好!欢迎来自海内外的居士参加祖庭的盂兰盆会和晚上的放大蒙山。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在我们中国文化当中又称为“中元日”,这是道教的说法,民间叫“七月半”,佛门中则称为“佛欢喜日”。那么佛为什么在这一日欢喜呢?

经箱


自恣行法
  是由于僧团的夏安居今天正式结束,在最后有一个僧团内部的行法,叫“自恣”法。
  大家一听这个字眼,可能不一定了解是什么意思。这个“自”就是自己发露自己的过失。这三个月修行要向内去看,要反省。
  自己的过失就得发露忏悔,这叫忏悔清净;如果反省自己没有过失,就叫根本清净。这是“自”的意思。
  那个“恣”呢,就是自己还反省不到的地方,就要请大众僧帮助自己认识过失,也就是接受大众僧的检举。
  用世间话说,前面的“自”就是自我批评,后面的“恣”就是接受他人的批评。社会上常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来自于佛教的“自恣法”。
  佛陀在世的时候,“自恣法”确实是做得很如理如法。现在这个法虽然我们也在传承,但实质的内容可能会大打折扣。
  检举他人的过失不是出于私心,不是出于让别人难受的心,而是要出以慈悲心哪!
不迁怒,不贰过
  这个法也告诉我们修行人要有很强的反省能力,但人性当中有一个劣根性,就是看别人的缺点那是明察秋毫啊,自己身上像山那么高的过失却视而不见啊!
  所以在说别人的时候那是非常地精确、犀利、到位,谈自己就一塌糊涂,不了解。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常常向外看,很少向内看。
  儒家谈修行也是要讲“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论语·学而》),每天要多次用三项内容来反省自己:为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是否讲究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按时温习?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了,孔子赞叹他什么呢?就是两句话、六个字:“不迁怒,不贰过。”颜回的大贤就体现这儿,他不会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同样的过失不会再犯第二次,这是儒家的心学。
  你别看就这两句话只有六个字,一般人做不到啊,但颜回做到了。
  蕅益大师曾经作过一个致王阳明开悟的偈子:“无怒无过心之体,有怒有过意之动,知怒知过是良知,不迁不贰是格物。”
  这有点意思吧,格物就是不迁怒,不贰过。
佛的欢喜
  所以每天要反省自己。修行不是看别人的毛病缺点,而恰好是要看自己的毛病缺点,要把别人看成是菩萨,唯有自己是凡夫。这叫在“建德修业”。
  今天僧团的“自恣”,就是一切出家人都在做这么一项内省的功夫,同时接受大众僧的检举。
  这种“自恣”法能够让僧团清净,僧团清净佛就欢喜。
  佛是无心的,以众生心为心,他的欢喜和忧伤不是来自自己,座下的比丘能够改过自新,进德修业,断惑证真,成就四圣,没有什么事情能比这个更让佛欢喜了。

池神的解释
  那么佛为什么会忧愁呢?是看到我等众生迷惑颠倒,造作种种恶业,全身都是毛病缺点,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认为自己是好人。
  往往一身毛病缺点的人,你让他评价自己,他会说:“我很好啊,我很善啊!”他都是这个样子。
  龙树菩萨曾说过一个故事:有一个莲花池,莲花盛开的时候,浓郁的莲香弥漫。有一个比丘在那里经行,闻到莲香,自然就多吸了几口。
  池神(守护莲池的神)马上就出来呵斥他:你怎么偷我的莲香?这个比丘想一想,池神指责得也有道理,自己比较喜爱这个香味,多吸了几口。
  过了一会,有个人过来了,一来就到莲池里去拔莲花,要挖莲藕去炒菜吃。这个莲池一下子就一片狼藉。那位比丘想,这下可能有戏看了。
  但是没有任何反应,这个人就一下子带了一堆的莲花莲藕,拖泥带水地走了。
  那位比丘就开始跟池神理论了,说我就是轻轻地绕一下,多闻一下香气,你就指责我;那个人把你的莲花、莲池弄成这个样子,你怎么不说句话呢?这不是欺负人吗?
  池神告诉他:你是一位比丘,修行人,就好像穿了一件洁白的衣服,忽然增了一个黑点,我指责你是在帮助你把这个黑点给消掉;那个人过是个五毒俱全的人,穿的衣服已经全黑了,这个行为再增加点黑也黑不到哪去了,这种人没有必要理会了。
自恣对心性的作用
  我们就想想为什么孔子作《春秋》责备贤者、君子,却不责备小人?
  小人就是那个样子,你责备他干嘛?但是对君子、对贤人、对圣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现在我们身为佛弟子,对自己的要求一定跟一般人是不一样的。为什么?
  因为你信了因果,相信有轮回,接受了这个戒律,已经有持戒,甚至已经发起菩提心,起心动念,行为造作,就跟一般人不一样。
  一般人可以自私自利,但是你不能自私自利,你穿的是一件比较洁白的衣服,要洁身自好。
  所以佛门当中就有一个忏悔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凡夫都有过失,但是作为佛弟子,我们要有反省力、惭愧心和忏悔意识。
  忏悔法有作法忏、取相忏、实相忏,就好比说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有黑点,忏悔法帮助我们把污点给洗掉。
  如果你这件衣服上没有增上一点污点,这叫根本清净;如果增上了污点,通过“自恣”把这个污点去掉,这叫忏悔清净。
  这个法在心性上还是很有作用的,所以我们就理解“僧自恣日”这一天为什么是“佛欢喜日”了。
功过格 知行合一
  我们再来看一看儒家的一些修行。从明清以来三教合流,这些主张三教合流的贤人,从王阳明的心学以来就强调“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行”从哪行?过去道家盛行记“功过格”的方法。“功过格”列出了善行是哪些,恶行是哪些。
  行了一个善行,或者记一功,或者记一善,或者十善,或者百善,根据行善的程度,来进行量化。恶行亦是如此,造了哪个恶行,记一过,或者记五过,或者记十过。

  当年袁了凡从栖霞山的云谷禅师那里,相信了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命由己立,福由己求。
  原来他认为命运是不可改动的,所以早年被孔先生算得都很准。孔先生算他什么时候考取秀才,什么时候做贡生,什么时候可以做县官,寿命活到五十三岁,命中没有儿子。前面算得都很准,所以他认为命运就是决定的。
  最后却听到云谷禅师说:命还是可以改变的!这个给他震动很大。那么从哪里改变?就是从行善改变!所以他开始记功过格,发愿要行三千件善事。
命由己立 福由己求
  这三千件善事他做了整整十一年,生活境遇与仕途都有改善,已与孔先生算的不同了。以后再行三千件善行以求子,再许行一万件善行以求进士。
  结果袁了凡活到了七十四岁,命中原来说没有儿子,现在有两个儿子;命中说考不取进士,却考上了进士。官也做得比县官要大一些,曾经做过派往朝鲜的特使。
  这个功过格,通过袁了凡对他儿子的临终家信,马上在读书人之间广为流行。
  莲池大师当年也是很信这个“功过格”而身体力行的,并且以后又补充了一些内容,改为《自知录》,现在在《莲池大师全集》里面还有。
  这个“功过格”就是每天都要来记录今天行善多少(记多少功),造恶多少(记多少过)。然后一个月、一年下来功过多少,就一目了然了。
  有了“功过格”,你都不用找人算命了,命运怎么样自然跟行为的善恶有关系了。
检点善恶念 开智慧
  明代还盛行一个自我修行、修养的方法,不仅记行为,而且能够细微到念头。
  这一念是善念还是恶念,如果是一个恶念就打一个黑点,是一个善念就打一个白点。
  我们中国古人了不起啊!泰州学派王艮(曾师从王阳明)的学生林春就是这么做的,善念恶念就打白点黑点来记录。

  林春就通过这样自我检点,得了大利益。他小时候是王艮家的仆人,父母都在王艮家做佣工。王艮看到林春这小孩很机灵,就让他做儿子的陪读。
  林春听到了“致良知”这套学说,就开始实行。
  林春以后学业非常好,考取了进士。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竟然考取了进士,说明他记录善恶念头以改正的方法,肯定能开发智慧啊!
  再想想我们的修行,心很粗啊,对善恶的行为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啊。
念念不空过 度诸苦厄
  我们的念头是什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团漆黑。其实修行人要知道自己的一点念头,往往是在闭关念佛的时候。
  因为平时心很粗啊,都向外走,自己打什么妄想是不知道的。闭关就是把向外的六根门头截住,逼着向内走。这叫回光返照,把曾经缘向外的心光,拉回来照自己的内心。
  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系,没有一束光过来,你也不知道自己有些什么妄想。所以必须念佛,只有透过佛号的光明,才能渐次了知。
  首先知道了自己的妄念很多,然后,再慢慢知道是些什么样的妄念。
  能觉察到越来越细微念头的时候,就一定会知道这一念的起处落处。
  如果内心能做到这么细微,那么每天就都是“念念不空过,能度诸苦厄”。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也谈这个,念念不空过,就是念念都是充满着光明的。

持名照亮黑漆桶
  我们的念头不是善念就是恶念,或者是无记念。善念、恶念、无记念你很混沌,搞不清楚,内心就是一个黑匣子,叫黑漆桶一个。黑漆桶里面有什么,不知道。
  这在宗门中说,如果你通过参话头最后破参了,叫桶底脱落。黑漆桶的桶底脱落了,光就进去了。
  无量劫以来我们的内心都是很无明的黑漆桶一个,所以现在就要透过执持名号,让这个名号的光明进入我们的内心。
  这个“心”又是一个很粗的概念了,如果细分,就是心、意、识。识有八识:前五识是现量的能见闻觉知的眼、耳、鼻、舌、身。
  第六识是“意”,就是分别,当现量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分别识马上就上去了:这是红的,那是黑的,这是高的,那是低的,这是美的,那是丑的……再细的念头就是末那识(传送识),更细的就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又有很微细的三种相。在我们内心深层的妄念像瀑流水一样,非常湍急。所以佛说在这个层面一切凡夫二乘是不能了解的,唯佛才能了解心性最深层的东西。
  我们就得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来了解心性。剥到最后也不要以为心性有一个东西。就如同芭蕉啊,剥到最后是空的,了无所得,毕竟空,无所有。
  这个“毕竟空”不是“豁达空”“顽空”,里面能生“妙有”,又有不空的那一面。
  所以佛法很奥妙,奥妙到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最美妙的名号
  这个世间最美妙的是佛法,是心性,但我们却都完全给它闭锁了,而把这些虚幻的五欲六尘看作是真实的,在这里苦不堪言却自得其乐。
  所以内在的反省确实是要向心灵深处去观照的,这里面有全体的法界!
  就是《华严经》说的:“破一微尘,出三千大千经卷。”这个“一微尘”代表烦恼,“出三千大千经卷”就是了达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法界真相的智慧。
  “经卷”代表智慧啊。
  了解法界的智慧就在我们的烦恼里,但要破开,这样智慧才能出来啊。
  而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破微尘出经卷最妙的方法,单刀直入!

了生死 为一生目标
  能念的心是法界,所念的名号是法界,以空印空,似水投水,众生一念的因心具足全体的功德,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佛果地上的结晶,跟因心果觉是相应的,这就是“托彼名号,显我自性”!
  这就是方便法门啊,要以阿弥陀佛名号来开显我本具的如来藏性。那么一定要立志:我们的生命很宝贵,得人身非常之难,犹如茫茫大海之中盲龟值浮木孔啊,概率很低很低。
  所以得人身就得要把“了脱三界分段生死,圆成自性本具佛性”作为这一生的目标!
  这句话我们常常说,但是不是真的做到了?
  你真的要了解,除了这个目标之外,一切都是不真实的,苦空无常的,就是在做梦。
  你不要执著那个梦境,在那里喜怒哀乐,那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
念佛最值得
  唯有念佛求往生这桩事情值得去做,这也是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来到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的本怀。
  这个本怀就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具体表现在《法华经》的火宅喻,要让众生赶紧离开火宅。
  慈父先用三车来诱导,等子女们出来之后,给他们大白牛车——就是大乘圆教的佛果。这样,佛肯定会大欢喜!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佛天天都为我们忧愁,如箭入心。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在祖庭,在今天的“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了解这些内在的法义。
  好,南无阿弥陀佛!谢谢!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玩鉴赏网 » 七月十五为什么是佛欢喜日?如何让佛欢喜?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